纵容性解放、同性婚姻,是怂恿一个民族慢性自杀! | 纵欲危害

9次阅读
没有评论

共计 1375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
远古时代两性关系非常混乱,五花八门的性行为方式(包括同性恋)远远超过现代性学家们的想象,然而人口无法增加,也无从产生文明。

人类经过数百万年的艰难探索,终于在数千年前建立婚姻制度,将“性”这头猛兽关进了婚姻的笼子,巩固和发展了私有制。

“各亲其亲,各子其子,货力为己”,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繁衍人口和劳动生产的积极性。人口开始快速增加,形成了人口的密度优势和规模优势,产生了人类文明。

《颜氏家训》:“有夫妇而后有父子,有父子而后有兄弟。一家之亲,此三而已矣。自兹以后,至于九族,皆本于三亲焉。

可见,夫妇之道是人伦的核心,然后才可能有协调纵向关系的孝道和协调横向关系的悌道,纵向和横向关系一扩展,整个社会伦理关系就得以确定。

然后又以婚姻为起点,推衍出父子、君臣一类的关系,于是,婚姻关系又成为构成政治关系的基础。

如果婬乱,那么丈夫的孩子的可靠性就无法保证,就破坏了“各子其子”的私有制基础,整个社会将陷入失序状态。因此《新唐书·后妃传》上认为婚姻状况的稳定攸关社会治乱和文明兴衰,“礼本于夫妇……治乱因之,兴亡系焉”。

但是性冲动是人类最难以克服的原始欲望之一,时刻有冲破笼子的冲动,孔子就说过:“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。”

“万恶婬为首”,人类是有过惨痛的教训的。史学家认为社会的婬风使得人口减少,是古巴比伦文明和古罗马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古罗马不但有妓女节,还有同性恋节日,同性恋被当作一种婚姻形式受到保护。由于人口的减少,罗马帝国被蛮族所灭,欧洲陷入了千年黑暗的中世纪。

吸取罗马帝国的教训,基督教的禁欲思想在中世纪的欧洲占主导地位,对性的恐惧就像对死亡的恐惧一样。

与罗马帝国同期的中国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婬乱的时代,士族饮酒服药,放浪形骸,尽情享受声色。好男色,“狎昵娈童”成为一种时尚,且公然予以歌咏。

东晋史学家干宝谴责西晋:“朝寡纯德之人,乡乏不贰之老,风俗婬僻,耻尚失所。……国之将亡,本必先颠,其此之谓乎!”

他将这些现象视为西晋败亡之兆,“胡狄侵中国之萌”。整个中原地区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长达130多年的分裂割据、互相混战的动荡时期,史称“五胡乱华”,罗马帝国灭亡的历史险些在中国重演。

20世纪由于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发明、激素类避孕药的出现、乳胶避孕套质量的提高,消除和减轻了人们对婚外性行为引起性病和怀孕的顾虑,西方国家掀起了“性解放”风潮,主张性和婚姻分离、同性婚姻合法化。

欧洲委员会的《欧洲人权手册》称同性恋关系等同于男女婚姻关系,并且宣传同性恋价值。

性解放使西方社会离婚率激增,并使得性病甚至艾滋病流行,并间接地滋生出盗窃、抢劫、吸毒、贩毒以至黑社会,社会治安恶化。欧洲的生育率(妇女人均生孩子数)从1960年代到现在持续降低。

美国在1970年代也是如此,生育率也下降到1.8%以下;但在1980年代后痛定思痛,发起了保护贞操运动,重视家庭,反对性滥交,离婚率稳步下降,重新将“性”关进了笼子。

追求同性婚姻的人一方面享受人口众多导致的物质繁荣,一方面又不承担繁衍人口的社会义务,却声称自己是进步的,反对他们的人是“封建落后”。

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有两大基本支柱:一是人口再生产,二是物质再生产。在这个意义上,各种文明都反对不创造人口财富的同性婚姻。

同性婚姻将扰乱婚姻秩序,贬低生育价值,剥夺了性爱所赋予的生育本身的价值,是社会大乱之征。

正文完
 0
评论(没有评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