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计 1421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古人云,“万恶婬为首”。人之一生,好“色”过度,也称之为婬。
儒、释、道文化大都不主张放任欲望。
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,三家说法不同,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:
儒家是“修身、治世、平天下。”
道家是“养生、遁世、穷万物。”
释家(佛家)是“见性、救世、通万有。”
也可换一种说法,儒家是尽“人道”,释家求“佛道”,道家穷(穷通、追究)“天道”。
“人道”和“佛道”比较明白,而“天道”是什么呢?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,例如“天机、天意、天命”。
其本义不是讲迷信,而是讲“天”的规律或自然规律,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。
还可换一种比较方法,儒家叫做“正心”,释家讲究“明心”,道家追求“炼心”。
儒家讲“治世”,道家讲“治身”,佛家讲“治心”。三家在这个问题上,都主张节制欲望,要修身养性。
修身养性的核心,就是要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。
我认为,“婬过之人,一看便知”:这三种人“婬欲”重!遇见请远离!
一、怨气深重,鸡犬不宁
怨气重是一种为自己开脱的心理,是一种不想承担责任的心理,怨气重是一种转移问题的心理,把包袱甩给别人。
不愿意客观面对问题,是一种逃避的心理,是一种宽以待己,严以律人的心理。
为自己的不努力,不成功,为自己现在出现的一切问题找借口。
人之一生,要以德报怨,化敌为友,理性思考,原谅别人以善解人意和宽怀大度。
同情和理解那些对你无理取闹、出言不逊或者不仁不义的人。
要深刻地理解他们,尊重他们,同情他们,关心他们。
理性是一种态度,只要自己不任性冲动,不让盲目占上风,你就可以保持理性,在浮躁的繁世中活出自我。
二、好吃懒做,挥霍无度
懒惰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。
生气、羞怯、嫉妒、厌恶等都会引起懒惰,使人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活动。
人一旦存在惰性心理,这种心理往往会不知不觉地逐日增加,如果任其发展,往往会导致不思进取,学业无成。
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。
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。
据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,多用脑的人智力水平比懒惰者要高50%。
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:“惰性像生锈一样,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。”
懒惰是人的一种劣根性,为了做成某件事,必须与它抗争,超越这种劣根性的钳制。
这种抗争和超越,一开始总要由一些外力来强制,进而才逐渐内化为恒定的精神和行为习惯。
一旦养成勤劳的习惯,往往会拥有一份稳定的愉快心情。
古人云: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”
一个高尚的人,在实践方面,注重宁静安定,以完善自己的修养;注重俭朴,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。
只有生活简单朴素,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;只有安定清静,才能使自己有开阔的眼界。
三、不孝父母,不懂感恩
卡耐基说过:子女的行为完全是由父母造成的。
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养不出孝顺的孩子,换句话说就是,你的子女不孝顺,想必你自己也不怎么好。
教育子女时,对双方老人孝顺,对身边人感恩,那么孩子在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父母。
当你用爱灌输孩子的思想,用行动感化孩子的认知时,不怕孩子不感恩不孝顺。
孝顺是教育的结果,和经济无关,和命运无关,孩子的所作所为,都是父母折射的人生。
你所有的付出终将以另一种方式归来,看一个人是否成功,不是看他赚了多少钱,而是看他的子女是否懂得感恩。
这个世界,冥冥之中很公平,你的播种和收获成正比,自私和失败成正比。
子曰: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
孔子说:孝,是一切道德的根本,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。
不孝敬父母的人,一定丧失感恩之心。这样的人,注定难成大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