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八章:注重养生恢复工程

4次阅读
没有评论

共计 5817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1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
戒色吧很强调养生的重要性,戒色和养生都是系统工程,都很重要,养生的学问也非常之多,非常之深,光戒不养,恢复不会理想,必须在养生方面多下功夫。在一些前辈的文章里也可以学到养生方面的知识,这样对于身体的恢复也是很有帮助的,前辈会把自己的养生恢复的心得经验直接写在文章里,分享给大家,这些经验很宝贵。戒是一方面,养生恢复又是一方面,两手都要抓,两手都要硬,这样身体恢复就比较理想了。看到一些人就因为恢复不理想而失去了对戒色的信心,这些人很可惜,如果他们在养生方面能做到位,相信身体会大为改善的。

养生的内容是非常多的,自己可以买一些养生的书籍,慢慢研究起来,也可以看一些养生的讲座,增加自己对养生的了解。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,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,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,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,保持生命健康活力。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、增强体质、预防疾病,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。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,目的是预防疾病,治未病,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《黄帝内经》。

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,采取能够保养身体、减少疾病、增进健康、延年益寿的手段,所进行的保健活动。养生(又称摄生),最早见于《庄子》内篇。所谓生,就是生命、生存、生长之意;所谓养,即保养、调养、培养、补养、护养之意。养生是通过养精神、调饮食、练形体、慎房事、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,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。在中医理论指导下,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,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,包括形神共养、协调阴阳、顺应自然、饮食调养、谨慎起居、和调脏腑、通畅经络、节欲保精、益气调息、动静适宜等等,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、有法可依。

养生方法很多,大致分以下几类:

调神养生

精神乐观,则气舒神旺;精神抑郁,则气结神颓;喜怒不节,则气耗神消。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、血脉流畅、精神安定,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。调神之法,气度从容,心思安定,志闲而少欲,心安而不惧,则神调。

吐纳养生

即今之气功。气功之要,一是静心,静而不思,若能无外无我,可以养神而致长寿,达到养气养神、经脉流畅,保健强身。

导引养生

又称为练形养生。导引吐纳,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体强身,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,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、八段锦、易筋经等。

食饵养生

通过调节食物的品质、数量、进食规律,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养生,其内容包括食养、食疗、食节、饮食禁忌及药养等。

保精养生

精气神为人之三宝,精化气,气生神,故精又为人之动力源泉。保精之法,开源节流。精生有限,而性欲无节则过耗,将致疾短寿。

环境养生

人的生活,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,因而对水土气候、地形地貌、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。古人主张在高爽、幽静、向阳、背风、水清、林秀、草芳之处结庐修养,故多选择名山大川、幽雅清静之处。现实生活中只要达到适宜也就可以。

四季养生

顺应阴阳气化是四季养生的奥秘。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,人为什么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呢?因为天、地、人是一个整体,人与天、地是相应的。什么相应?阴阳气化相应。所以,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,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。

【贵在养德】

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德全不危也!”

名医孙思邈云:“德行不克,纵服玉液金丹,未能延寿。”

德行是健康和长寿很重要的条件,一个邪婬纵欲之人,他的德行必然是有亏的。传统文化强调心地善良,提倡忠恕、克己复礼、友好、仁慈、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,拥有这些美德的人会活得更有幸福感。孔子曰:“故大德必得其位,必得其禄,必得其名,必得其寿。”孔子的“德润身,仁者寿”、“大德必得其寿”独具特色的养生观,仍激励今人效法。所言仁者即品德高尚、德高望重之人。良好的人际关系是“仁”的核心,仁者爱人是也!“养生重养德,德高寿自长”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。养德就是注重人体精神的健康状态——精神卫生。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,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《黄帝内经》中所言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,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。

德高者具有以下三大特征:第一,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,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。第二,具有善良的个性人格,为人正直,胸怀坦荡,情绪乐观,意志坚定,感情丰富。第三,具有良好的处世能力,能正确认识自我和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。

诚如古训所言:“善医者,必先医其心,然后医其身。”随着医学模式和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,现代健康的概念可分为身体健康、心理健康(即精神健康)和完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的综合,即全面的健康概念。全面正确理解精神卫生,不仅包括健康个性特征的培养,而且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,从而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。中医养生不仅包括行为养生、环境养生、运动养生、饮食养生等诸多养生文化,更重要的是养生必须循道,养生贵在养德。

养生恢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:培植自己的善根,通过行善积德,不断提升自己的正能量!提升自己的阳气!所谓:善则升阳,阳强则寿,阳衰则夭!

耗伤阳气的恶习我们应当尽量避免。

一、非时作息,阳不归根

中医认为,阳气有升降出入的规律,春天阳气开始生发,夏天生发至极限,秋天开始收敛,到了冬天则潜藏起来。若以一天来算,白天相当春夏,夜晚相当秋冬。也就是说,每天早上当我们醒来睁开眼睛时,体内阳气开始生发。到了中午,阳气生发到极限,然后渐渐衰退。傍晚时阳气入阴,到了夜晚则潜藏起来。阳气入阴,人就准备睡觉了。人的生物钟实际上就是根据阳气规律来运转的。

《道德经》有言:“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”。对常人来说归根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睡眠。古人道法天地,遵循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,与天地的作息保持一致,故能神清气足精满。现如今,很多人已经将睡觉时间推迟到晚上11点之后,上网、看视频、打游戏、刷微博等,都成了现代人晚睡的理由。长此以往,阳气不足,整个人也就精神萎靡。

二、嗜食寒凉,兼好甜辣

话说,病从口入。阳气遭受损伤比较大的另一个根源来自于我们的饮食。别看我们现在想吃什么就买什么,尤其是酷暑时节,人们贪图冷气,爱喝冷饮,爱吃凉菜。一杯冰镇啤酒下肚,从里到外、从头到脚都透着凉快劲儿。殊不知,为贪图这一时之快,同时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,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个大大的隐患。

中医认为,喜食甜腻厚味,人体无法运化致痰湿内生,湿为阴邪,且重着粘滞,阻碍阳气的运行,导致阳郁阳虚证;嗜食辛辣使人精神亢奋,阳气过分耗散,也会导致阳气亏虚。

三、人造贼风,夏月伤寒

冬季外界寒风凛凛、天寒地冻,人体毛孔收紧加上厚衣覆体,风寒之邪并不易侵犯人体,而夏季阳气外散毛孔开泄,无异于门户大开,一旦我们进人空调房间,大量开放的毛孔,来不及关闭或是关闭同时,就会连同寒气冷风一同进到人体之内。

从中医理论讲,夏季是阳气最旺的时节,人体阳气旺盛外浮,阴气内伏。古代中医养生家陶弘景、孙思邈等人都认为夏季养生最难,因为人体阳气趋于体表肌肤,体内阳气偏虚,而外界气候炎热,如稍不注意,在空调屋里待久了,则很容易使体内的阳气更加虚损,而导致疾病。正如许多养生歌诀所说的那样,“四时惟夏难将息,伏阴在内腹冷滑”,“惟有夏月难调理,内有伏阴忌凉水”。此时养生一定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,注意保护阳气。

四、运动不当,得不偿失

卢崇汉先生在《扶阳讲记》中提到“动能生阳,也能耗阳”。适度运动是提升身体阳气的好办法,但如果错误的运动,不仅起不到生发阳气的作用,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。

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到:“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,平旦阳气升,日中而阳气隆,日夕而阳气已虚,气门乃闭,是故暮而收聚,勿扰筋骨,勿见雾露,反此三时,形乃困薄。”意思就是说,晚上主张不运动,不扰动筋骨,不汗出伤阳。

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随着太阳的升降,身体的阳气也在升降。 晚上百鸟归巢,精气神内敛,阳气收藏,毛孔内闭,这时再锻炼,就会筋肉充血,脏腑亏虚,人就会越来越没劲,就是背道而驰。

五、房事不节,肾阳亏损

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认为“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满,不时御神”是导致“半百而衰”的重要原因。正如常言所云:“纵欲催人老,房事促短命。”

中国历代帝王有很多寿命不长,这与他们荒婬无度、沉溺酒色的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。而善于节欲保精的人大多可享天年,如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倡导慎欲惜精并身体力行,寿逾期颐,活了100多岁。至今陕西耀县纪念孙思邈的药王庙大殿前,刻有孙思邈节欲养生思想的训言:“大寒与大热,且莫贪色欲;醉饱莫行房,五脏皆翻覆。”

六、工作烦劳,阳气外张

劳累与压力,也是损害阳气的“杀手”之一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曰:“阳气者,烦劳则张”,又说“劳则耗气”。可见,劳累包括体劳和脑劳,会直接导致人体阳气的耗损。其中的道理其实很好理解,人体的任何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,这个能量其实就是“阳气”的物质基础。过度的劳累,就会导致体内能量的过度消耗,从而造成“阳虚”现象,就好比一盏油灯,油少了,灯也就暗了。

【清静养心,存养阳气】

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养长之道也”。就是说,要神清气和,快乐欢畅,心胸宽阔,精神饱满,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,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,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,以利于气机的通泄。

总结起来,就是保持良好的情绪,而好情绪来源于清静养心。孙思邈提出“自治,自克,自悟,自解”,是指善于排解,自我心理调节,以达到气静神定。另外,也可以从培养各种兴趣爱好,如书法、绘画、集邮、养花、下棋、听音乐、散步等,控制情绪。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利于陶冶性情,驱除烦恼与忧虑,使思想专一而达到静心之目的,使内心的阴霾一扫而光,阳气就会恢复。

【养生注意事项】

1.戒懒

勤活动,现在很多人都有富态的肚子,活动量太少。动则不衰,要有良好的运动习惯,保持适量的运动。

2.戒过劳

劳力过度、思虑过度和房事过度等,均为养生大忌。较长时期的过度会使人体气少力衰,神疲倦怠,过度思虑劳神会使心血耗伤,脾气损伤,可见心悸、健忘、失眠和讷呆、腹胀及便溏等症。

3.戒吸烟饮酒

香烟里面的尼古丁会对血管的内壁造成损害,对脑血管、心血管系统都不好。饮酒过量伤肝、胃和神经系统,酒后乱性。

4.戒怒

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,血随气逆导致肝经气郁的两肋胀痛和善太息等症。气逆犯胃则可见胃脘胀痛、嗳气吞酸、呕吐恶心等症。气逆乘脾可引发腹部胀满、肠鸣失气、大便溏薄等症。气血并走于上则见于面红目赤、头晕头胀、或呕血,甚至昏厥卒倒,伤人太甚。

5.戒久坐久视熬夜

现代人久坐久视熬夜很多见,有的戒友沉迷网游,身体很难恢复,也会影响戒色状态。半夜不睡觉,免疫功能会很低下,中医讲这是卫气营血紊乱,阴阳不和,难免会生病。

6.戒贪多

养生功法应精专,刚开始可以多了解一下,但选定之后,就要精专地练,养生功法不宜练太多,关键是精专和持之以恒。

7.戒暴饮暴食

暴饮暴食会完全打乱胃肠对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节律,暴饮暴食会在短时间内需求大量的消化液,明显加重我们人体的各个消化器官的负担。

8.戒饮食偏嗜

人体的阴阳是平调的,饮食过寒过热都会使阴阳失调,而致脏腑受伤。如多食生冷寒凉会损伤脾胃之阳气,导致寒温内生,发生腹病泄泻等症。过食辛温燥热之品,可使肠胃积热,出现口渴、腹满胀痛、便秘或酿成痈疱。总之,饮食偏嗜会导致某些脏腑失养而发生疾病,故当戒。

9.戒汗后贪凉

出汗以后,人体肌腠、毛窍开而未闭,此时若贪冷喜凉很容易引寒邪伤人。寒邪束于肌表,则卫阳不宜,见发热、恶寒、无汗、上懍、头痛、身痛等症。寒邪凝滞经脉,则气血流通不畅,见肢体关节疼痛;寒邪直中于里,伤及脾胃之阳,则可见腹痛、肠鸣、腹泻、呕吐等症。

10.戒寐不避风

风性善行,为百病之长,寐不避风,风邪就会侵袭人体而发病。风邪袭于肌表,则毛窍肝腠疏松,出现发热恶风、汗出头痛等症。风邪犯及肺卫,则肺卫失宣,清窍不利,而见流涕鼻塞、咽痒微咳等症。风邪客于经络,则经气阻滞,筋脉不利,而见肢体或面部麻木。风邪客于关节肌肉,则可见到关节肌肉疼痛等症。

11.戒卧势看书、看手机

卧势看书、看手机因光线不好,距离不当,常致眼睛疲劳,久之,会引起近视或花眼,同时久卧还会伤气。

12.戒当便强忍

大小便为人体排出的糟粕,有便不排必致中气滞而见腹胀不适。肺与大肠相表里,肠气不通会导致肺失宣降,卫外失固而见咳嗽。小便当排却忍而不排必致膀胱气滞而出现小便不利、小腹胀痛等。

13.戒饥饱失常

有些人饮食过少,造成摄食不足而使气血生化之源缺乏,气血衰少而正气虚弱,抵抗力下降,外邪乘虚侵袭;过饱,超过了脾胃的消化和吸收能力,常导致食积停滞、脾胃损伤而出现脘腹胀满、嗳腐吞酸、厌食、吐泻等食伤脾胃病症。

14.形神兼养

在养生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的养护,也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,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静则神藏,躁则消亡。”应该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在心平气和的状态,排除杂念,静心守神不胡思乱想,胡思乱想就是一种能量的消耗,而且思伤脾,思虑过度,久则伤正,会导致运化失常。

15.动静结合

人若长期贪图安逸,既不参加劳动,也不从事体育锻炼,就会导致体内气血流通不畅,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食少乏力、精神不振、肢体软弱、心慌汗出或继发其它病症。养生要在动和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,不能不动,也不能过量,《寿世保元》说“养生之道,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,皆能凝结气血,久则损寿。”华佗指出:“动摇则谷气得消,血脉流通,病不得生。”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,气血畅达,增强抗御病邪能力,提高生命力,故张子和强调“唯以血气流通为贵”。运动虽好,但也不能过量,否则会过犹不及,中医亦讲到大汗伤阳,经常出大汗也伤身体,过量运动也可能导致身体损伤。

总结:

戒色后养生方面的知识我们要认真学习和研究,一定要重视养生恢复,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,对于身体的恢复和以后的保养,至关重要。很多年轻人都缺少养生的意识,等到疾病缠身了,接触了相关的文章,才慢慢知道养生的重要性。现代人更需要注重养生之道,因为现代社会压力大,又是网络时代,各种耗损精气神的活动有很多,不少人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,身体会有各种不适的症状表现。前段时间看新闻,关于过劳死的,好几个都是业务骨干,优秀的人才,就是不注重养生,长时间过劳,最后身体崩溃,突然猝死,非常可惜,还那么年轻。我们作为伤精患者,更要懂得三分治疗、七分养生的道理,多在养生方面下功夫,身体恢复的进度才能加快。

正文完
 0
评论(没有评论)